孩子在父母眼里是一種珍寶, 比自己性命更珍貴的寶貝. 所以,從小就無微不直的照顧, 深怕孩子受傷, 深怕孩子跌倒, 深怕孩子吃不抱, 穿不暖. 當孩子學會翻身的那一刻, 大多數的父母會覺得萬分高興; 當孩子在爬行是, 不是根據一般發展模式, 比如說8個月了, 孩子還不爬; 爬了,却是用臀部向前移動. 1歲多了, 還不會站立. 3歲了, 還無法說話. 大多數的父母也許無法察覺, 孩子發展模式緩慢的訊息, 基本上認為, 長大就會了; 大一點就會好了. 結果, 一等,一晃, 一年一年就過了…
許多孩子都在所謂‘完美’的環境裡成長的. 但是這完美是父母單純相信的完美, 是孩子成長需要的完美麼? 孩子的活動量包括爬跑跳走的足夠性決定了這下來的能力; 試想想孩子需要大量的爬行(地板時間), 但是卻被父母困於習步車中, 因擔心地板細菌多, 害怕孩子會受傷. 這就是完美的環境麼? 爬行對孩子的平衡感, 雙側協調, 集中力, 視覺追蹤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; 但是父母偉大的’愛’ 却無形的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. 孩子需要大量的和父母互動, 需要聽聽父母的聲音,父母的愛撫. 但是有多少父母為了讓孩子不吵鬧, 讓孩子沉溺在電視的世界; 和電視溝通交流. 當孩子進入了學習說話的年齡, 却無法和別人溝通, 無法表達自己的情感. 父母急了. 但是卻無法好好的反省自己如何剝奪孩子發展的機會.
孩子入學了, 但是卻無法和同擠學習, 無法好好的排隊, 無法和別人分享玩具. 問題是甚麼? 隨著雙薪小家庭的崛起, 鄰居之間的互動少了, 串門子不再出現, 從小孩子就和四面牆接觸, 女傭千依百順的遷就造就了一個個被寵壞的少爺, 小姐. 孩子上了小學, 無法抄寫, 無法專心, 無法閱讀. 開始被冠上懶惰, 調皮的稱號. 有沒有正視孩子面對的問題, 事單純的壞蛋? 還是隱藏著許多的失調.
從小, 孩子就應該在能夠發揮發展能力的環境裡成長; 要讓孩子發揮能力, 併不需要龐大的資金, 簡單的環境, 父母的用心就可以營造的. 草地, 沙地, 大樹, 風, 水,地板都是孩子的最佳玩伴, 最佳的環境. 孩子不會覺得骯髒, 擔心骯髒的是父母. 就請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想法, 認為不好不行, 却忘了自己曾經也在大自然中成長.
父母認為好的, 對的是一廂情願的認為還是站在比較客觀的角度, 以孩子的成長為出發, 不要在間接的導致孩子失調, 這有多可惜?